第六时限 > 升学资讯 > 教育访谈 > 正文

蔚蓝对话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皮细庚教授

来源:第六时限
日期:2021-04-01 10:58:02
浏览次数:2162

转眼,蔚蓝致力于日语教育行业已有17年之久,蔚蓝•第六时限高考日学员也连续多年取得了接近满分的骄人战绩。但成功并非一日之功,在第六时限官网上线之前,我们曾主动向多名中国日语教育界权威专家学习取经,其中就包括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皮细庚教授。通过与皮细庚教授的交谈,蔚蓝第六时限更加坚定了做好日语教育的信心,也更深入理解了日语培训行业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 皮细庚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 皮细庚教授)


皮细庚教授出生在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岸边的一个小乡村,与之聊起,少时太多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就让我们从那个“大学梦”开始探寻皮教授的日语人生吧。


“挑”出来的大学生,因需“分配”日语专业

蔚蓝日语教育:1972年还未恢复高考,是怎样的机会促成了您的大学梦?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了上外的日语系呢?

皮教授:在那个不办大学,而学工农兵的时代,连国家外交也受到很大影响。没有人想到会上大学,直到后来听说大学还是要办,但是从工农兵里面“挑大学生”,但仍然感觉就像是天方夜谭一样。知识青年们受到推荐,自己也很幸运地在被推荐之列。先左调查右调查之后,没发现什么路线问题,就被告知可以到县里去考试了。因为没钱,就冬天跑到河里去抓了几条冰鱼提到街上卖了买火车票再到县里考试,到了县里都晚了一天了。面试老师也挺受感动,觉得我非常坦率,也是个学习的料子,按当时规定年龄也不过20岁,总之印象是不错。据说当时面试对长相也有一定的要求,个头不能太魁梧,长相要端庄,口齿发音也要好,脾气性格也要好。后来就收到了省里招生革命委员会的通知,说是被上海外国语学院录取了。后来才知道招生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规定我这个指标就是要招到上外的。那时候,工农兵大学生招的很少,全国就几十所大学,招生专业和人数都很少,所以每个地方招哪些人,招了以后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哪个部门在招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自己觉得能上大学也是各种机缘的巧合,但学日语包括毕业后要去武钢都是国家根据当时人才需求给“分配”好了的,自己是不用“操心”的。


上外前身——上海外国语学院.jpg

(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上海外国语学院)


多练多读,是行之有效的日语学习方法

蔚蓝日语教育:当年日语专业在外语教学中占有怎么样的地位?您当时有没有什么好的日语学习方法呢?

皮教授:当时上外日语专业招生基本上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仅有的几所能培养日语人才的大学,日语毕业生本来就少,又因为文革的影响,日语人才出现了断档。70年代初起,中国和日本的经贸往来逐渐多起来,外贸、旅行社,还有武钢这样特殊的大项目都需要日语人才,迫切需要招生,应该说当时日语专业招生的目标是很明确的。特别是到了80年代以后,欧、美国实施搞经济封锁,中国的外汇收入更加依靠与日本的往来,日语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作为率先批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虽然知识水平有好有坏,但有一个是共同的认识就是:上大学的机会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来之不易,自己努力是一方面,更有各方面的认可,如果上了大学还不努力的话,你就连自己都对不起。所以不管什么专业,什么语种,每个人都玩命地去学。学习方法上,我们那一代人有一个总的感觉,就是要多练习开口讲话、多读才行,外语就是需要练的,光凭聪明劲儿想学好外语是不大可能的。另外,那个时代没有电视、电脑、网络占用时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农村孩子,能够到大学读书,学到很多的外语知识,然后拥有自己的工作,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感觉是很幸运的,觉得不能浪费时间,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学成特别好的,上大学期间我都是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去学习的。



因“替补”而成为上外日语老师

蔚蓝日语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您那个时候学日语有没有政治上的影响?毕业后又是怎样的缘分促成了您从事日语教学工作?

皮教授:文化大革命对大学的影响,可能学科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自我感觉外语学科可能是所有学科里面受影响特别小的。教材可以改,改成革命的句子或者是在教材里面加入一些革命的口号,但是不管怎么改还是外语,这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不是很大。另外早上可以朗读,晚上可以自习,做作业。

因为每个人毕业后到哪里去,这从一开始招生时就定好了。我本来是要到武钢去的,但各个部门之间是可以调剂的,正好当时上外缺教师,还有一些其他巧合的因素作用下,自己当了一回“替补队员”就被留校当老师了。虽然也不是自己的“选择”,但现在想来也挺不错,我跟日语教学还是蛮有缘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jpg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五渡扶桑归来图报

蔚蓝日语教育:您曾经五次去日本,听说您是教育部特别早派往日本留学的,初到日本印象如何?

皮教授:率先次是1981年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进修。当时很少有人能出国,出国留学的就更少。当时日本方面主动提出来要帮中国培养日语教师,并且由日本文部省来提供奖学金,当时是要六个人,年龄不能超过35岁。上外就推荐了我去考试,结果考的还不错,然后就去留学了。当年拿的日本国会的奖学金一个月有十几万日元,而当时咱们国家派出去的留学生一个月才5万日元,所以我们当时在生活上比其他留学生要好很多。初到日本时,感觉他们看中国人都有一种很复杂的激动,仿佛既有愧疚,又有一种感激,还有一种亲切,各种各样的感情杂糅在一起,相互之间交往是很真诚的,我们在日本也处处受到优待和尊重,似乎有种被呵护的感觉。

日本留学回来以后,上外就开始跟日本方面开展学术交流。1989年,以校际交流的名义自己第二次到了日本,这次是到日本法政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其实主要是听课,但也有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平时除了听课,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宿舍里面编《日语概说》,那本书一直编了10年,到1997年才出版。但如果没有那一年的研究,可能也编不出来。


蔚蓝日语教育:后来您又于1994年和1999年两次赴日本大学任教。90年代出国的人中很多都留在了日本发展,当时自己也没有想过留下?

皮教授:1994年是去长崎活水女子大学任客座教授,1999年是去爱知大学作专职教授。当时爱知大学成立了一个中国学部,从中国的大学一共招了七个老师过去,而我是晚去了两年,在我之前的6个老师都留下了,只有我是去了两年以后又按计划回来了。当时也犹豫是不是也留下,但考虑到中文毕竟不是我的专业,感觉还是回来搞自己的日语专业比较好,这个也比较适合我。另一方面,当时自己已经做过几年系主任和院长了,我们学科正在申报博士点,所以还寄希望于对上外的日语做一些贡献,特别终选择了回来。


蔚蓝日语教育:您这几次赴日讲学对上外乃至国内日语教学的影响怎样?

皮教授:对上外来说,影响特别大的是从日本回来后独立开设了日语语法课、日语古典课、日语概说课等新设课程,对上外后来在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日语教学研究会的工作上。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初没钱,也没活动,开不起会。因为从1983年开始上外就跟日本搞校际交流,日本方面很乐意支援中国的日语研究,由他们出钱,加上当时各个大学的支持,才有得以于1986年在上外举办了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率先次全国研讨会,当时自己是会议秘书长全程组织会议工作,并在这次会议上率先次提出起用“研讨会”这一形式。到1987年,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转到上外,由上外的老教授王宏做会长,自己任秘书长,还兼着系里的副主任,国内国外关系比较好调动,顺利举办了第二届研讨会,此后开始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我们还组织中国或日本的老专家到各地去巡回教学,也开始办会刊。


皮细庚教授题词

(皮细庚教授题词)


日语教学革新不遗余力

蔚蓝日语教育:您觉得上外日语教学沿革有几大转折点?上外的日语教学研究有哪些鲜明的特色?

皮教授:教学上,上外历来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北外跟上外有点像,但我觉得北外强调更多的是知识面,上外比较重视语言的基本功,这也是上外的传统。80年代,特别是出国回来后,自己觉得语言教学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不能光是精读课、朗读课,日本有而中国还没有的课必需要开起来。所以就推动开设了语法、古典、概说等方面的新课程。总之,在课程设置方面来说变化还很大的。80年代初,上外开始搞复合型专业,当时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这种复合型专业的前景,而不再把翻译当成我们的目标了。虽然一直有争议,但这么多年我们还是按照这个模式一路走过来了,当然也还要继续完善,一方面要把文学的强势扎实地保持下去,还要扩展学生的就职面和工作能力。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大学的任务也应不同了,学校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至于怎么才能让学生既有扎实的外语又有走上社会的各种能力,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加以解决。与一些老牌名校比较而言,上外无论是走精英式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之路,还是走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在教学研究上都应该先站稳脚跟,把教学风格搞好,不管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在人才培养工作做得很扎实的情况下,再去进行开拓,使学校、专业创新发展。


荣誉贵在当之无愧

蔚蓝日语教育:您长期任上外的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在日本文化与经济研究领域可谓功德无量,也获得了如“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很多荣誉,您怎么看待荣誉呢?

皮教授:荣誉,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如果说有机会评出色教师,但是自己不在乎,那我觉得这不算是一个好老师。如果凭自己的努力,已经为教学做出贡献了,大家公公正正对你进行评价,给你这个荣誉,这是对个人和工作的一种肯定。如果不是凭能力而是凭手段取得荣誉,这样的荣誉不如说是一种讽刺。自己也获得了许多社会荣誉,比如说上海市劳动模范,也许有人会谦虚地说受之有愧,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可以作为一种鼓励,一是一种鞭策。我觉得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这样,都应该努力多做事情,正大光明地努力争取自己应得的荣誉。首先是要好好地教书,科研当然很重要,如果一个老师不好好教书,或者教不好书,至少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而一个真正受学生爱戴的兢兢业业的好老师,科研能力应该也是有相当水准的。

皮细庚教授在2019年荣获 “中国日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该奖项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和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共同颁发。迄今为止,全国共有九位日语教育界前辈获此殊荣,皮细庚教授就是获得者之一。


 皮细庚教授荣获“中国日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皮细庚教授荣获“中国日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随着“学习高考日语,改变人生命运”的风潮席卷全国,蔚蓝第六时限日语培训也逐渐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教学品牌,但我们深知,只有坚持向北外、上外这些知名高校的日语专业学习,向皮教授这样的日语届前辈请教,才能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保障教学质量,帮助更多同学实现考上国内外理想大学的梦想,改变人生命运!


免费试听课程
热点资讯